ppt中柱状图如何改成立体的
怎样让PPT中的柱状图很有立体感
其实,想要图片有立体感非常简单,给图片添加阴效果,就是很好的方法
接下来,我们就说说如何添加阴,让你的PPT更加具有设计感~
第一种方法:圆形底部阴
你瞧!通过在图片下方添加这样一个底部阴的效果,是不是感觉图片更立体了呢?同时PPT页面整体美观度提升了很多呢?
那在PPT中,如何制作这样的阴效果呢?其实特简单,只需三步就可以快速制作出来。
Step1:插入圆形,填充为灰
Step2:设置柔化边缘效果
选中圆形,鼠标右键【设置形状格式】
【效果】选项卡,设置柔化边缘
哈哈!没想到吧!这么高档次的阴效果,只需这么三步就完成了呢!
第二种方法:两端阴
注意到了么?这种两端阴效果,看起来是不是感觉这张图片翘起来了?在设计上,相较第一种效果,这种两端阴是不特别有创意呢?
那这种阴效果怎么制作呢?只需四步,就能快速完成哦:
Step1:插入圆形,填充为灰
Step2:设置柔化边缘效果
选中三角形,鼠标右键【设置形状格式】
【效果】选项卡,设置柔化边缘
Step3:复制一个,然后水平翻转
选中三角形,复制一个
【格式】-【旋转】,选择【
Step4:根据图片,调整摆放位置,置于底层即可
你瞧,只需四步,就可以轻松搞定这种两端阴效果的制作了!
现在的图片是不就非常的有立体感了呢?
如何将柱形图设置为三维图呢?设置的方法如下:
1、打开一个excel表格,里面有三组数据,然后用鼠标选中所有数据:
2、然后点击上面的插入,点击柱形图,选择一个二维柱形图:
3、然后就可以插入一个柱形图了,这时候的柱形图只是二维的,这时候用鼠标点击选中上面的第三组数据图形:
4、然后鼠标右键,点击下面的“设置数据系列格式”:
5、然后在系列选项中,选择下面的“次坐标轴”:
6、然后就会变成三个坐标轴了:
7、此时再次选中该组数据,鼠标右键,点击“更改系列图标类型”:
8、然后选择一个折线图类型:
9、这样就实现了三维坐标的绘制了:
ppt三维柱形图怎么?柱状图是PPT中经常使用到的数据展现元素。一份制作精良的柱状图表能够有效的展现数据变化趋势。制作柱状图也有很多方法,最常用的是直接采用PPT中插入数据图表的方式。这种方式能够通过链接EXCEL数据源,自动变换成相应的图表。EPPT的图表素材库中,提供了相当多的这类ppt模板的下载。然而,这种链接数据源的柱状图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况。有的况下,需要我们手工绘制柱状图。同样,EPPT的图表素材库中也提供了大量这类手工绘制图表ppt模板下载。
这里讲一下怎样利用PPT中三维格式设置手工绘制柱状图。
一、PPT2003利用三维格式设置制作柱状图的方法。
1、利用自选图形,在页面上绘制一个椭圆。
2、对椭圆进行三维设置。方向按下图所示进行选择。
3、按照下图进行三维深度的设置。深度的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自定义。
4、三维表面效果按照下图所示更改为“塑料效果”。
5、三维照明角度按照下托所示更改为“从下向上”。
6、复制一个图形,并更改填充颜和三维深度。制作完成。
二、PPT2007、PPT2010利用三维格式设置制作柱状图的方法。
1、利用自选图形,在页面上绘制一个椭圆,线条颜定义为无线条。
2、按照下图所示,设置椭圆顶端棱台为“角度”,宽度和高度为“1.1磅”。底端棱台效果按照顶端棱台的参数进行设置。
3、按照下图所示,设置设置三维格式深度。深度的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自定义。
4、按照下图所示,设置表面效果。材料选用“塑料效果”,照明采用“平衡模式”。
5、设置三维旋转,Y轴旋转324度。
6、复制一个图形,并更改填充颜和三维深度。制作完成。
怎样让PPT中的柱状图很有立体感用2007或2010版Office中的PPT软件编辑,里面有很多现成的效果可以应用,改好后再存成03版,效果不会变。
怎么让ppt里的平面图行变成立体的方法/步骤
1、新建一个PPT页面,设置好场景的颜。
构造一下具体的场景,例需要几朵云、一个太阳、一些雨滴。
当然,这一些都需要靠插入形状、修改形状来获得。
2、下面就插入各种需要的形状如:
1、太阳,自然是插入圆形,2、雨滴,插入圆形——鼠标右键“编辑顶点”——选择圆形最上面的点,鼠标右键,改为”角部顶点“——向上拉出水滴形状
3、云,插入形状里面有,也可以自己,插入多个圆,再组合成云
4、所有形状根据需要自行修改颜,在此不再演示
3、将云出多片折叠效果。
1、复制好的云形状,粘贴出第二个,调整大小,层叠于第一个之上;
2、再复制第三个,层叠;调整颜,每一个逐渐加深。
3、再复制第三个云一遍,此刻更改为渐变,并且剪切保留左半边,置于顶层。
4、将云出立体显。
1、将所有层叠云形状组合成一个;
2、鼠标右键——设置背景格式——修改透明度、模糊度、角度、距离。
按照云的方法,依次出立体效果的太阳和雨滴。然后进行版面构图,将各种形状调整位置、大小即可。